立命館大學
Ritsumeikan University
"去日本讀立命館大學的MBA到底要花多少錢?"今天我就把最新費用掰開揉碎了說,準備掏腰包的朋友記得看到說一千,道一萬,有省錢小妙招!
立命館大學MBA項目2024年最新收費標準,
1. 入學金,28萬日元(約1.3萬人民幣)
2. 基本學費,1,440,000日元/年(約6.8萬人民幣)
3. 設施費,每年額外收18萬日元(約8500元)
4. 教材雜費,平均3-5萬日元/學期
特別注意三個隱藏費用,
? 簽證更新手續費,每次更新要多備4萬日元
? 課外活動費,案例大賽/企業參訪另算,建議留3萬日元預算
? 交通補貼,雖然學校有通學定期券,但跨校區上課可能額外支出
省錢三大絕招,
1. 早鳥優惠,提前6個月申請能減免10%學費
2. 校友推薦,通過往屆生內推可免3萬日元材料費
3. 教材省錢,買前輩二手書能省2/3費用
很多同學糾結值不值這個價?我對比了5所同類院校,
同志社MBA年均貴8萬日元
早稻田雖然排名高但學費多40%
關西學院性價比不錯但國際認可度略低
個人建議,如果打算在日本就業,這錢花得值——學校合作的三菱、松下等企業每年定向招聘。但要是計劃回國發展,可能不如國內985的MBA項目吃香。
日本留學MBA回國就業真實案例分享
一、為什么選日本讀MBA?
先說大實話——性價比高。比起歐美動不動大幾十萬的學費,日本國立大學的MBA項目一年學費不到4萬人民幣,私立像早稻田、慶應這類頂尖院校,學費也控制在10-15萬左右。更重要的是,東京、大阪這些城市的兼職機會多,便利店時薪60元起,邊讀書邊打工完全能覆蓋生活費。
小林就是典型例子。他原本在上海做外貿,辭職后去了神戶大學讀MBA。兩年時間,靠著周末在中華料理店打工,硬是沒問家里要一分錢。“教授上課經常帶企業案例,小組作業直接對接本地會社,這種實戰機會在國內很難碰到。”他說。
二、回國找工作,真的吃香嗎?
這個問題得分行業看。做中日貿易、汽車制造、快消品這些領域,日本MBA的背書確實加分。比如朋友阿杰,在名古屋大學讀的供應鏈管理方向,去年秋招拿到某新能源車企的offer,HR明確說看重他在豐田研修的經歷。
但想進互聯網大廠或金融投行的話,情況就不一樣了。另一位朋友雯雯的經歷很真實,她帶著一橋大學的MBA文憑回國應聘某券商,發現面試官更關心她考沒考CFA。“日本商科偏重制造業管理,如果想轉金融,最好在讀期間多考幾個硬證書。”
三、真實案例,從研究室到寫字樓
案例1,轉行逆襲的“技術派”
大森原是東京某IT公司的程序員,讀了慶應MBA后轉型產品經理。他的秘訣是“蹭資源”——跟著教授做松下公司的智能家電項目,畢業時直接帶著落地案例回國,現在在杭州某物聯網企業帶團隊。“日本企業注重細節管理,這對做硬件產品特別實用。”
案例2,家族企業的“鍍金派”
溫州姑娘小敏家里做眼鏡外貿,專門挑了關西學院大學讀國際經營。她的目標很明確,上課專攻跨境稅務和日本JIS認證,放假就跑大阪的批發市場摸行情。回國后接手家里生意,半年內把日本客戶量翻了3倍。“有些日企就認‘校友圈’,參加學會活動時認識的前輩,后來都成了合作伙伴。”
四、這些坑千萬別踩
1. 語言關不是考過N1就行
很多同學以為拿了日語N1證書就萬事大吉,結果找工作發現根本不夠用。某獵頭透露,“日企面試要能用敬語討論財報,中資企業則看重商業漢語表達能力,兩邊都卡住的人不少。”
2. 別死磕“三大都市圈”
東京、大阪工作機會多,但競爭也激烈。廣島、福岡這些地方院校反而有地方企業扶持政策,比如北九州市立大學的MBA生,經常被推薦到豐田九州分社實習。
3. 校友網絡比排名重要
早稻田、慶應的名氣在國內響當當,但像橫濱國立這類學校,反而因為校友在長三角日企密集,回國后更容易得到內推機會。
五、“懂行的人”的實用建議
出發前先想清楚,是拿學歷鍍金,還是真想要日本工作經驗?前者建議選1年制英語項目,后者務必練好日語。
多跑說明會,三菱UFJ、野村證券這些日企每年在校園搞招聘座談,就算不入職,也能摸清行業動向。
反向操作,現在不少跨境電商急缺懂日本市場的人才,有個同學專門研究TikTok日本區運營,回國后起薪直接25k+。
對了放個小彩蛋,某位京都大學的前輩,靠著給日本人教中文時積累的人脈,現在專門幫浙江工廠對接日本設計師,自己當起了中間商。路都是人闖出來的,關鍵看你能不能把留學時的資源“變現”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立命館大學mba不需要參加入學考試的環節能夠吸引不同的優秀人員
立命館大學mba亮點,性價比、雇主滿意、國際前景(立命館大學mba的亮點)
西江大學mba優勢一覽,課程安排和費用詳細解析(西江大學mba課程安排與費用分析)
印度管理學院科日科德分校MBA,綜合實力一覽,申請費用,就業前景細致探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