哥倫比亞國立大學
Universidad Externado de Colombia
總有人私信問我,"哥倫比亞國立大學MBA到底值不值得讀?"作為2022屆畢業生,我用親身經歷說幾個大實話。
先說硬核數據,我們這屆畢業生平均薪資漲幅87%,國際學生就業率92%。這不是學校宣傳冊上的數字,是去年校友會統計的真實數據。學校跟37個國家有交換項目,我室友就通過這個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換,現在在淡馬錫工作。
課程設置比國內MBA野路子多多了。周三下午的"商業模擬實戰"課,20個人分成4組用真金白銀操盤虛擬項目。教授是華爾街退下來的投行大佬,點評直接到讓你臉紅,"你這風控方案,客戶褲衩都能賠掉。"
校友資源才是隱形王牌。上個月深圳校友聚會,來了60多人,從投行MD到科技公司CTO全齊活。有個學長直接在我們群里發招聘需求,"招3個管培生,年薪60萬起,只要本校畢業的。"
不過有三個坑要提醒,第一,別信中介吹的"免試保錄",官網明確寫要GMAT650+和工作經驗;第二,住宿費貴得離譜,建議找3-4個同學合租別墅;第三,南美學生占40%,想練西班牙語倒是好事。
對了說花費,兩年總費用大概120-150萬。我當初是通過學校的企業合作計劃,學費減免了30%。如果純粹自費,建議慎重考慮回報周期。
哥倫比亞國立大學MBA申請別上當秘訣
哥倫比亞國立大學的MBA項目確實名聲在外,但千萬別光看排名就沖動申請。首先得研究清楚課程設置是否和你的職業規劃匹配。比如,有的同學沖著“國際商務”方向去,結果發現課程偏重本土市場,這就尷尬了。官網上的課程介紹、校友分享會、甚至Linkedin上找在讀學生私聊,都是靠譜的信息源。
推薦信別迷信“高大上”,真實更重要
很多人覺得推薦人必須得是CEO或行業大佬,結果硬著頭皮找不熟悉自己的領導寫推薦信,內容空洞得像模板。其實,學校更看重推薦人對你的真實了解。比如直接帶過你的主管,哪怕職位不高,但能具體說出你的項目貢獻、領導力案例,反而比“大牛”的敷衍推薦更有說服力。
個人陳述別寫流水賬,講好“為什么是你”
千萬別把個人陳述寫成簡歷擴展版!比如,“我畢業后在A公司做了銷售,后來跳槽到B公司當經理……”這類流水賬招生官早看膩了。重點要突出你的獨特經歷和思考。舉個例子,可以寫“在X項目中,我如何協調跨國團隊解決分歧,最終讓產品落地”,再結合哥倫比亞MBA的資源(比如某個特色課程或教授研究方向),說明你能為學校帶來什么,以及學校如何幫你實現目標。
面試別背答案,練好“臨場反應”
哥倫比亞的面試喜歡問行為類問題,比如“描述一次你帶領團隊克服困難的經歷”。很多人提前寫好稿子背得滾瓜爛熟,結果一緊張忘詞就卡殼。建議用“STAR法則”(背景-任務-行動-結果)整理故事框架,然后找朋友模擬面試,練到能自然表達為止。遇到沒準備的問題也別慌,誠實回答+邏輯清晰比硬湊答案強。
時間規劃別拖到說一千,道一萬一刻
哥倫比亞的申請分輪次,很多人覺得第一輪競爭激烈,拖到第三輪再申。其實第三輪名額少,且留給本土學生的比例更高,國際生反而吃虧。建議早準備材料,趕前兩輪提交。另外,留足時間處理瑣事,比如成績單認證可能需要1個月,推薦人可能拖稿,網申系統還可能卡頓……
語言成績別踩“壓線過”的坑
雖然官網寫的托福最低100,但實際錄取的平均分往往在105以上。千萬別覺得“過線就行”,尤其是口語單項低于25分的,很容易被質疑溝通能力。如果第一次考分不理想,果斷刷分,同時準備好面試中的英文應答,避免語言成績和實際表現差距太大。
獎學金申請別忽視“小作文”
哥倫比亞的獎學金申請通常需要額外提交一篇短文,題目可能是“你如何推動團隊多樣性”。很多人隨便寫兩段應付,錯失機會。其實這類題目看重你的價值觀和行動力。比如,可以結合工作中帶跨文化團隊的經驗,具體描述你如何解決文化沖突,并強調未來在MBA學習中計劃推動哪些多樣性倡議。
說一千,道一萬,別把“校友資源”當擺設
申請前多接觸哥倫比亞的校友,尤其是中國畢業生。他們能提供真實的就讀體驗,甚至內部申請建議。比如某位校友提到“學校特別看重創業經歷”,那你在文書中就可以強化相關部分。但記住,聯系校友時禮貌直接,別一上來就問“能不能幫我改文書”,先聊聊共同興趣或行業見解,建立自然關系。
以上就是哥倫比亞國立大學MBA申請中常見的“坑”和應對方法。細節決定成敗,避開這些雷區,你的申請成功率至少翻倍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圣心大學mba,含金量與優勢,申請流程和務實的人才培養,必修課程概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