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心大學
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
一朋友在后臺收到不少私信:“圣心大學MBA到底靠不靠譜?”“聽說課程安排特別折騰上班族?”“學費交完會不會變冤大頭?”作為“上岸人”,今天就跟童鞋們兒掏心窩子嘮嘮這個事。廢話不多說:這確實是個正經項目,但真不是人人都合適。
先給急脾氣的朋友劃重點:
1?? 適合事業單位評職稱的(加薪晉級快)
2?? 私企中層想鍍金的(跳槽簡歷能加分)
3?? 家里有礦的個體老板(擴大朋友圈子不差錢)
4?? 本地有穩定工作的(上課不用跨省跑)
咱們重點說說課程設置。別被官網上那些“國際化課程體系”唬住,說白了就是周末集中上課+線上作業。但注意了,他們有個奇葩規定——案例分析必須用企業真實數據。這就意味著,你要么能拿到公司內部資料(得領導批準),要么得自己找合作企業(特別費人脈)。去年就有學員因為這個延畢,血淚教訓哈!
再說說老師們的情況。教財務的王教授是上市公司獨董,上課愛講實操中的陰陽合同;教營銷的李老師開過MCN公司,會手把手教你怎么做抖音企業號。但想混日子的要當心了,這學校查考勤特別狠,三次缺課直接重修,可不管你是出差還是孩子發燒。
關于大家最關心的費用問題,2024年最新行情是兩年總共13.8萬,但這里頭有門道:
? 教材費包含在內
? 三次免費補考機會
? 出國交流要另付8萬
? 論文指導超3次收費
對了給個實在建議:如果你現在月薪不到2萬,又沒人脈資源能共享,真沒必要趕這趟車。不如先工作攢經驗,等符合單位報銷條件了再來讀。當然,要是沖著拓展商圈人脈來的,他們校友會確實挺活躍,上周剛辦了紅酒品鑒會,來的都是本地企業主。
圣心大學MBA校友真實就業去向,這些行業最吃香
金融行業仍是“大戶”
圣心MBA畢業生里,接近三成的人扎進了金融圈。不過這里的“金融”不光是銀行和證券,更多校友偏向細分領域,比如私募基金、財富管理,甚至金融科技公司。舉個例子,2019級的一位校友畢業后加入了一家本土私募,專門做綠色能源投資,用他的話說:“學校里學的風險管理模型和實戰案例分析,跟現在的工作直接掛鉤?!?
為啥金融行業這么“吃香”?一方面,圣心跟不少金融機構有長期合作,實習內推機會多;另一方面,課程設置里財務分析和投融資板塊占了大頭,就連選修課都有區塊鏈金融這類前沿內容,學生上手工作確實快。
科技公司:從“大廠”到創業
五年,校友里去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比例漲了快兩倍。有人進了大家熟悉的頭部大廠做產品經理,也有人自己拉團隊搞起了AI創業。2020級的一個校友就是典型——畢業前在學校的創業孵化器里打磨項目,現在公司已經拿到第二輪融資,主攻智能物流系統。
圣心在這塊的優勢很明顯:一是不少教授本身有科技公司背景,上課直接帶學生拆解真實項目;二是地理位置好,周邊科技園區多,校企聯合的招聘會一年能辦十幾場。
醫療健康成了“新熱門”
你可能沒想到,兩年越來越多圣心MBA畢業生跳進了醫療健康領域。有的去了跨國藥企管市場,有的在民營醫院做運營,甚至還有人轉行做醫療咨詢。一位在醫療器械公司當高管的校友提到:“醫療行業現在缺的不是技術,而是懂商業邏輯的人。比如怎么定價、怎么打通供應鏈,這些MBA里練出來的本事反而成了競爭力。”
學校也緊跟趨勢,去年專門開了醫療管理方向的選修課,還請了三甲醫院的院長來講課。想往這行發展的學生,還能蹭到醫學院的資源,比如聯合課題或者行業調研。
快消與零售:穩中求變
雖然不如前面幾個行業勢頭猛,但快消和零售始終是圣心MBA的“基本盤”。校友里有人進了國際快消巨頭管區域銷售,也有人幫著本土品牌做數字化轉型。有意思的是,不少人在工作幾年后,會選擇跳槽到新消費品牌,比如網紅食品或國潮服飾。
這行最看重啥?一位在某飲料公司負責新渠道的校友說:“快消拼的是落地能力。圣心MBA的課程里有很多沙盤模擬和團隊實戰,比如限時設計一個新品推廣方案——這種訓練對實際工作幫助特別大。”
校友資源到底有多“實在”?
圣心MBA的校友網可不是擺設。每年畢業季,校友群里直接甩崗位需求的大有人在。學校還搞了個“導師配對”制度,新生一入學就能選個行業對口的校友當導師,從選課到找工作全程指點。
另外,學校就業中心會按行業分類整理校友去向,直接給學生參考。比如你想去金融行業,他們就拉個清單,告訴你過去三年有多少人進了投行、多少人去了基金公司,甚至具體到哪些崗位招人多。這種“透明化”的操作,讓學生少走不少彎路。
圣心MBA的就業方向既有傳統強項,也有新興領域的突破。很多人選它不光沖著名氣,更看重“實在”的資源——哪些課真的有用、哪些行業校友多、哪些企業常來招人,這些細節往往才是決定就業的關鍵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梅西大學MBA大揭秘,職業新高度由此開啟!學校介紹、招生規定、學位類型全解讀,成就夢想的第一步就在這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