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心大學
Università Cattolica del Sacro Cuore
前兩天跟老同學吃飯,他指著手機里的招生簡章問我:"你說我這三本畢業、月薪六千的打工人,讀圣心大學MBA能有啥用?"這話把我問住了——三年前我也在糾結同樣的問題。作為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掏心窩子說說大實話。
先給大家算筆明白賬。圣心大學MBA這兩年學費漲到了18.8萬,加上周末往返的交通住宿,兩年下來至少23萬打底。這筆錢對普通工薪族來說,頂得上三四年的存款。但要說值不值,關鍵看三個"能不能"。
第一看能不能跟上課程。我們班35個人里,有8個中途退學的。不是聽不懂財務報表分析,而是周一到周五加班,周末還要趕作業,凌晨兩點改PPT是常事。別忘了寶媽們,去年就有三位同學因為孩子生病頻繁請假,說一千,道一萬無奈休學。
第二看能不能用得上。市場營銷課上教的社群運營方法,我現學現用幫公司開了三個客戶群,當月業績漲了15%。但同班的公務員一姐妹說,他們單位評職稱根本不看MBA學歷,白瞎了學的那些管理案例。
第三看能不能遇到貴人。我們班有個做建材生意的老板,去年幫我牽線拿下兩個大單。不過這種事得看緣分,我們班也有全程零交流的同學,畢業后再沒聯系過。
最適合讀的其實是這三類人:中小企業的部門主管想升總監的、準備轉行到金融或咨詢的、家里做生意需要鍍金的。要是單純想混文憑的,勸你趁早打消念頭——去年期末考試掛了5個人,補考費就要交八千。
發現個新情況:2023年開始,圣心新增了人工智能選修課,教你怎么用ChatGPT做市場分析。這對想轉行互聯網的同學倒是實用,不過講師都是外聘的,能不能學到真本事還得看自己下多少功夫。
說到底,普通人讀MBA就像買保險——平時感覺不到用,關鍵時刻能救命。上個月我們部門競聘,我和另一個本科同事條件相當,對了就因為我簡歷上多寫了這行字。但你要是想著讀完馬上年薪百萬,建議還是早點洗洗睡吧。
圣心大學MBA畢業三年,薪資變化真實數據曝光
"圣心大學的MBA到底值不值?畢業幾年能回本?"剛好前兩天跟校友群里的幾個老同學聊到這個話題,大家翻出了工資條對比了下。今天就拋開官方宣傳,用真實數字和大家嘮嘮這事兒。
一、畢業頭一年:有人翻倍,有人原地踏步
根據校友會統計的67份有效問卷,剛畢業第一年薪資中位數在18萬左右。不過差距挺明顯:
制造業轉行到互聯網的同學,年薪普遍沖到25萬+
原本就在金融行業的老油條們,漲幅基本在30%左右
最狠的是個做外貿的兄弟,借著學校跟海外企業的合作項目,直接外派到東南亞當區域經理,底薪加補貼破了40萬
但別光看這些亮眼的例子,群里也有四五個同學吐槽:"跳槽沒跳好,工資跟讀MBA之前差不多。"后來發現這些人有個共同點——選課時專挑水課混學分,企業實訓項目壓根沒認真參加。
二、第三年才是分水嶺
等到畢業第三年再看,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。87%的人年薪過了30萬門檻,特別是醫療健康、新能源這兩個領域,工資跟坐了火箭似的。有個在民營醫院當副院長的師姐跟我說:"以前覺得醫療行業漲薪慢,結果趕上政策東風,醫院擴建管理層急缺,三年調了三次崗。"
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:同期讀研的同學這時候剛開始工作兩三年,而咱們MBA畢業的,很多人已經帶團隊了。上個月校友聚會,光我那個桌8個人里,6個是部門總監起步。
三、工資單背后的隱形福利
除了明面上的工資,有些隱性加成容易被忽略:
1. 校友圈子的信息差:去年有家科技公司招CTO,獵頭還沒動作,內部校友群先傳開了消息
2. 企業定制培養通道:跟學校長期合作的6家五百強企業,每年留出10個高管儲備名額
3. 跨行業跳槽底氣:之前做財務的哥們,現在管著智能制造的供應鏈,他說上課時的跨學科案例實操派上了大用場
四、掏心窩子的建議
想報圣心MBA的,先摸清楚三件事:
1. 晚上十點的圖書館還亮著燈——這里的課程強度不是鬧著玩的,每周至少20小時課外作業
2. 教授真能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——我們班28個人,連誰愛喝美式誰喝拿鐵老師都記得
3. 校企合作項目不是走過場——去年有個新能源汽車的課題,直接被合作企業買走方案,參與的學生每人分了2萬獎金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實在話,這三年工資能漲多少,關鍵還得看自己怎么利用學校資源。有人把校友通訊錄當寶貝,定期約前輩喝咖啡取經;也有人除了上課就是宅家打游戲。說到底,學校給你搭好臺子,唱戲的還得是自己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名古屋大學MBA深度揭秘,專業學科大盤點,課程難度與認可度告訴你
俄羅斯高等經濟研究大學mba獲得的學歷和普通學歷含金量的比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