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稻田大學
Waseda University
早稻田大學的MBA項目在留學圈熱度一直很高,但很多工薪族最糾結的就是——我既不是企業高管,也沒有家族產業,花這個錢到底值不值?作為幫300+學員做過留學規劃的老顧問,今天說點大實話。
先看最新數據:2024年早稻田MBA總費用約450萬日元(折合人民幣23萬左右),這還不包含在東京的生活成本。建議月薪低于2萬的朋友先算筆賬:假設你辭職脫產讀書,兩年直接損失的收入+學費至少要準備60萬。
但錢不是唯一門檻。從去年畢業的127名中國學生就業情況看,這三類人最劃算:①日企駐華員工(公司報銷學費)②家族企業接班人(需要鍍金學歷)③日語N1且想轉行咨詢業的。反過來說,如果你屬于以下5種情況,建議慎重考慮:
1. 單純想靠MBA轉行到互聯網大廠(日企背景反而成障礙)
2. 英語授課但日語零基礎(在日本找工作會吃大虧)
3. 35歲以上想進綜合商社(年齡歧視真實存在)
4. 已有國內名校碩士(性價比不高)
5. 指望靠校友資源創業(日本商業圈排外嚴重)
課程設置方面,周三到周五全天上課的模式,讓很多在職生被迫辭職。別忘了關注核心課《跨文化管理》,去年掛科率27%主要卡在小組作業——日本教授特別看重"讀空氣"的能力,中國學生直來直往的表達容易吃虧。
就業方面有個信息差:早稻田在關東地區確實強勢,但大阪、名古屋的企業更認當地院校。有個真實案例,上海的李女士畢業后想進資生堂,結果因為同期有慶應義塾畢業生競爭,說一千,道一萬只能去中小化妝品公司。
建議普通家庭的同學考慮"曲線救國":先用1年時間考下日語N1,期間申請JASSO獎學金(最多每月8萬日元),再同步投遞三菱UFJ等大企業的"留學生預錄取"項目,這樣畢業時至少能保底年薪400萬日元的工作。
早稻田MBA回國求職,會被當成野雞大學嗎?
提到日本留學,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東京大學、京都大學這些“老牌名校”,而早稻田大學的名字雖然耳熟,但在國內部分人眼里,似乎總帶著點“私立院校”的刻板印象。尤其是MBA這類商科項目,不少人心里犯嘀咕:“早稻田回國找工作,會不會被HR當成野雞大學?”
我明告訴你:早稻田MBA的含金量,絕不是野雞大學能比的,但回國求職的效果,確實需要“因地制宜”。
一、早稻田的“國際招牌”硬不硬?
早稻田大學在日本的地位,相當于國內的“清北復交”級別。它是日本頂尖私立大學,QS世界排名常年穩居前200,商科更是其強勢領域。早稻田的MBA項目(WBS)擁有AACSB認證(全球僅5%商學院獲得),師資力量和校友資源在亞洲范圍內都算得上第一梯隊。
但問題來了:國內HR對日本學校的認知存在信息差。
歐美留學黨多,HR對哈佛、斯坦福如數家珍,但對日本高校的細節了解有限;
早稻田的“私立”身份容易被誤解為“給錢就能上”,實際上其錄取競爭激烈,尤其MBA項目對工作經驗和GMAT成績都有硬門檻;
國內部分企業更認“綜合排名”,而早稻田的國際化程度和校友網絡優勢,可能需要求職者主動“科普”。
二、哪些行業更認可早稻田MBA?
早稻田MBA的就業優勢,集中在三類領域:
1. 日企或中日合資企業:豐田、索尼、資生堂等日企,早稻田的校友資源可以直接“刷臉”;
2. 咨詢、金融行業:尤其是專注亞太市場的公司,早稻田的地域研究優勢明顯;
3. 科技、制造業:日本在精密制造、管理方法論上的積累,讓早稻田MBA的“精益管理”背景更受青睞。
反過來說,如果目標是央企、國企或體制內崗位,早稻田的知名度可能不如歐美TOP 50高?!昂唵未直?,這時候需要靠實習經歷、行業證書等“組合拳”彌補。
三、避免被當成“野雞”的三大實操技巧
1. 簡歷別只寫校名,突出“硬指標”
例:“早稻田大學商學院(AACSB認證)MBA,主修戰略管理,GMAT 700+,同期排名前10%”;
附上合作企業項目、國際交換經歷(如與哈佛、斯坦福的短期課程)。
2. 面試時“一句話科普”早稻田
自然帶出關鍵信息:“早稻田是日本私立Top 2,商科尤其強,像優衣庫的柳井正、索尼的前CEO都是校友?!?
3. 善用LinkedIn和校友網絡
國內北上廣深都有早稻田校友會,內推機會比海投更靠譜;
主動聯系同行業校友,了解企業對口需求。
四、早稻田MBA的“真實性價比”
比起歐美動輒百萬的MBA學費,早稻田兩年總費用約50-60萬人民幣(含生活費),加上日本打工政策寬松,性價比優勢明顯。但要注意:語言是加分項,不是必選項。
日語流利:留日工作或進日企的選擇更多;
英語為主:聚焦外企或國際化崗位,早稻田MBA的英語授課項目足夠用。
說一千,道一萬,無論是哪所學校的文憑,職場長遠發展終究靠個人能力。早稻田MBA提供的是平臺和資源,而怎么用好這塊“跳板”,才是避免被貼上“野雞”標簽的關鍵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