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大學
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(CUHK)
香港中文大學MBA畢業后真實收入大公開
在同學群里做了次匿名調查,發現我們班35個同學里,有8位年薪突破百萬,17位穩定在60-80萬區間。作為2018屆畢業生,今天就著保溫杯里的枸杞茶,和大家嘮嘮香港中文大學MBA的含金量到底值不值。
一、薪資真相,比普通碩士高在哪?
1. 行業差異明顯,金融/咨詢行業的同學普遍薪資高(入職第3年平均80萬+),快消/制造業稍低(50萬左右)但穩定性強
2. 崗位溢價規律,戰略崗 > 投資崗 > 市場營銷崗(同行業差距可達30%)
3. 隱形福利賬,校友推薦機會、企業管培生通道、海外輪崗補貼這些"軟收入"往往被忽略
二、漲薪關鍵期
畢業前6個月,校招季有匯豐、騰訊等名企專場
第3年跳槽黃金期,74%的同學通過校友內推實現職級躍升
第5年分水嶺,選擇創業的同學中,3人公司估值過億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的大實話
1. 別迷信"畢業即百萬"的宣傳,我室友進四大最初月薪2.8萬港幣
2. 粵語能力直接影響留港工作薪資(會粵語的起薪高15%-20%)
3. 選修課要盯緊數字化轉型、ESG這些新興領域
四、投入產出比計算器
假設兩年學費48萬港幣+生活費20萬,
最快回本時間,咨詢行業約2.8年
最長回本周期,非盈利機構約5年
隱形回報率,校友圈資源折現率按獵頭報價估算約300萬/10年
文末問答,
Q,非商科背景申請會影響薪資嗎?
A,我們班年薪TOP3有位哲學系畢業的,現在做跨境并購
香港中文大學MBA學費漲到50萬還值得讀嗎?
香港中文大學MBA學費調整的消息引發熱議,一年制項目直接漲到50萬港幣左右。不少人在后臺私信問我,“這價格都快趕上買套房的首付了,到底值不值?”作為一個接觸過不少MBA校友的人,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聊聊這事兒。
一、橫向對比,50萬到底算貴還是正常?
先看幾組數據,
北大光華全日制MBA學費約40萬人民幣
上海交大高金MBA學費突破50萬
新加坡國立大學MBA學費折合人民幣約60萬
單看數字,港中文的學費確實站到了第一梯隊。但注意,香港高校的MBA項目普遍比內地同檔次學校貴15%-20%,這和當地物價水平、師資成本直接相關。如果橫向對比歐美名校(比如美國Top20的MBA平均學費超70萬人民幣),反而顯得性價比突出。
二、港中文MBA的“硬核優勢”
拋開價格看本質,這個項目有三大殺手锏,
1. 9個月拿香港身份,全日制學生畢業后可無條件續簽24個月IANG簽證,住滿7年拿永居。對想拿香港身份的中產家庭來說,這比投資移民劃算太多。
2. 大灣區人脈直通車,班上60%以上是內地生源,深圳、廣州校友會活躍度極高。去年有個學員在深圳創業做跨境電商,直接通過校友會對接了物流和支付資源。
3. 實戰型課程設置,每周雷打不動的企業參訪,從港交所到騰訊大灣區總部,授課教授八成有企業高管背景。去年有個小組作業是幫周大福設計新零售方案,方案直接被企業采納。
三、三類人特別適合考慮
從我觀察的實際案例來看,這幾類人讀完之后普遍反饋“錢花得值”,
金融行業中層,有學員在讀期間通過校友內推跳槽中環投行,薪資直接翻倍
家族企業接班人,東莞做家具廠的二代,靠課程里的供應鏈管理知識把成本砍了18%
科技公司骨干,有個騰訊T3工程師轉型產品經理,用課堂學的設計思維方法論成功晉升
四、勸退攻略,這些情況要慎重
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,
積蓄不夠的工薪族,除非能拿到獎學金(去年有內地生拿到過50%學費減免),否則背40萬+貸款壓力太大
想轉行的文科生,課程里大量財務建模、數據分析內容,沒有商科基礎會非常吃力
求安穩的體制內人員,國企更認國內985MBA,花高價讀港校反而可能被質疑“太跳脫”
說到底,50萬的標價就像奢侈品包包——有人覺得是身份象征,有人覺得是智商稅。關鍵得想清楚,你是要混圈子拿身份,還是真學商業本領?如果沖著前者,建議直接對比香港優才計劃;要是后者,建議先去LinkedIn找5個畢業3年以上的校友,問問他們畢業后薪資漲了多少、換了什么工作。畢竟真金白銀掏錢之前,別人的真實故事比任何分析都有說服力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