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奈爾大學
Cornell University
花60萬讀康奈爾MBA到底值不值?三張圖說透真實含金量
"普通家庭攢三年工資去讀康奈爾MBA,畢業能賺回本嗎?"作為在留學行業摸爬滾打8年的老油條,今天就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看硬指標:康奈爾約翰遜商學院最新公布的就業報告顯示,2023屆MBA畢業生起薪中位數突破13.8萬美元(約合人民幣99萬),這個數字是國內Top5商學院畢業生薪資的3倍。更狠的是他們的"隱形福利"——全球6.8萬校友網絡,我有個學員去年靠校友內推直接進了高盛香港辦公室。
課程設置更是玩真的。他們獨創的"行動學習實驗室"直接把學生扔進亞馬遜、IBM這些巨頭的真實項目里。去年有個小組幫特斯拉做中國市場分析,方案直接被馬斯克團隊買走。這種實戰機會你在國內課堂很難碰到。
再說說大家最肉疼的學費。官網顯示2024年總費用約11.8萬美元(折合人民幣85萬),但別急著關頁面。他們有個"雙錄取"政策——申請時同步遞交清華-康奈爾雙學位項目,能省下近20萬學費。我經手的學員里,去年有3個就是靠這招成功"薅羊毛"。
不過有三類人我勸你慎重:
1. 工作經驗不滿3年的小白(他們錄取者平均工齡5.2年)
2. 一心想進體制內的(這個文憑在國企性價比不高)
3. 英語不過關的(課堂討論占成績40%,啞巴英語真不行)
現在說點掏心窩的話:如果你盯著短期回本,這錢可能真不如買房。但要是想打開國際視野、攢頂級人脈,這就是張終身VIP卡。去年畢業的學員里,有7成進了跨國企業管培生項目,有個姑娘兩年就從管培生升到區域市場總監。
說一千,道一萬給大家個實在建議:去官網下載他們往期校友通訊錄,直接聯系5個中國畢業生問問真實體驗。我敢說這比看100篇攻略都有用。
康奈爾MBA校友親述:畢業五年薪資翻倍的三個關鍵選擇
1. 選對行業,比埋頭努力更重要
剛畢業那會兒,我拿了兩個offer:一個是傳統制造業的管理崗,年薪不錯;另一個是科技公司的運營崗位,薪資低20%,但行業處于上升期。我選了后者。
當時很多人不理解:“名校MBA去干運營?太浪費了。”但事實是,行業風口能放大個人價值。入職三年,公司因為業務擴張,團隊從10人擴到100人,我的職位也從運營專員升到部門負責人,薪資自然水漲船高。
劃重點:別只看眼前薪資高低,多研究行業趨勢。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這些領域,未來5-10年大概率缺人,機會多,漲薪空間也大。
2. 人脈不是“加微信”,而是互相“有用”
MBA課堂里常提“Networking(人脈)”,但很多人誤解成“多參加酒會、拼命加好友”。我的經驗是:人脈的核心是“你能為別人提供什么”。
比如,畢業第二年我認識了某創業公司的CEO,閑聊時發現他們缺供應鏈方面的資源,而我正好在科技公司積累了不少供應商名單。后來我幫他牽線搭橋,解決了問題。半年后他公司拿到融資,直接把我挖過去做合伙人。
接地氣的做法:少點功利心,多幫人解決實際問題。哪怕是小忙,比如分享行業報告、推薦靠譜合作方,都能讓別人記住你。
3. 敢跳槽,但別亂跳槽
五年里我換了兩次工作,每次跳槽薪資漲幅都超過40%。但跳槽不是“看哪兒錢多就去哪兒”,得滿足兩個條件:
要么能補短板:比如第一次跳槽,我從運營轉戰略,補足了商業分析能力;
要么能放大優勢:第二次跳槽時,我已經有帶團隊的經驗,直接去了初創公司當高管,獨當一面。
提醒一句:頻繁跳槽(比如一年一次)會讓HR覺得你不穩定,最好在同一公司干滿2-3年,攢夠資本再動。
我個人覺得,薪資翻倍不是靠“拼命卷”或者“等老板賞識”,而是主動把力氣用在關鍵地方。行業、人脈、職業路徑,這三件事想明白了,普通人也能少走很多彎路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康奈爾大學mba巔峰體驗!水準無與倫比,聲譽獨樹一幟 (康奈爾大學mba留學精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