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爾森大學
Ryerson University
有學員私信問我,"瑞爾森大學的MBA到底值不值得讀?"作為專注國際教育咨詢的從業者,今天就掏心窩子跟大家聊點實在的。先劃重點,這所位于多倫多市中心的大學,其MBA項目有三大硬核優勢,但三類人確實不適合申請。
第一看就業背書。瑞爾森Ted Rogers管理學院與TD銀行、IBM等200+企業有定向培養協議。去年畢業生里,82%的學員在畢業3個月內拿到加拿大本地offer,平均起薪6.8萬加元(約合35萬人民幣)。特別是金融科技方向,近三年就業率穩定在90%以上。
第二看課程特色。與多大Rotman商學院偏理論不同,瑞爾森MBA主打"實踐先行"。必修的10周企業咨詢項目最受好評——學員要帶著真實企業的經營問題做方案,去年有個小組幫加拿大航空優化會員體系,方案直接被采納落地。
第三看性價比。全日制項目總學費4.2萬加元(約22萬人民幣),比同城的約克大學Schulich商學院便宜近40%。但注意,學校對工作經歷要求較靈活,接受應屆生申請,這點比很多北美商學院友好。
但三類人要慎重,想混學歷的(作業量每周超30小時)、計劃回國發展的(國內知名度不如UBC)、預算吃緊的(多倫多生活成本每月至少2000加元)。建議重點關注他們的co-op帶薪實習機會,往屆學員通過這個渠道拿到永居的占比超六成。
加拿大MBA擇校“躲坑”攻略
? 別光看排名!這些坑你可能想不到
很多人一提到加拿大MBA,立馬翻出QS、麥考林排名開始對比。但排名高≠適合你!比如某知名商學院MBA課程偏理論研究,而你想學實操創業,進去后可能發現“貨不對板”。建議多看看課程設置、教授背景,甚至直接聯系校友問問真實體驗。
避坑技巧,
上官網扒課程大綱,看有沒有你感興趣的實戰項目。
去LinkedIn私信在讀學生,問課堂氛圍、就業支持是否到位。
?? 城市選不對,學費翻倍還受罪
多倫多、溫哥華固然資源多,但生活費高到離譜。一室公寓月租$2000+,而哈利法克斯、倫敦市(安省)等二線城市,房租直接砍半,生活費省下的錢夠你多參加幾次行業峰會了。
真實案例,
西部某大學MBA學生反饋,“班上同學一半去了五大行,但蒙特利爾法語區就業的話,不會法語可能連實習都難找。”
? 小心“隱形門檻”,學校不說的潛規則
1. 工作經驗卡人,
比如西安大略Ivey的MBA明確要求至少2年全職經驗,沒達標的申請者大概率陪跑。
2. 校友推薦信權重高,
部分學校表面說“推薦信不重要”,但內部優先錄取有校友背書的申請者,尤其是Rotman這類競爭激烈的項目。
? 學費差價夠買輛車?獎學金這樣薅
加拿大MBA學費從3萬加元到12萬加元不等(比如UBC國際生學費約$9萬,薩省大學僅$4萬)。別被高價嚇退,很多學校發獎學金“壕無人性”,
自動審核型,麥吉爾大學按成績自動發放,最高覆蓋50%學費。
隱藏福利,阿爾伯塔大學和本地企業合作,給MBA學生提供帶薪實習,時薪$30+。
? 警惕“畫大餅”的就業率數據
某校宣傳“畢業生95%就業率”,但仔細看小字——包含兼職和短期合同工。直接問學校要就業報告細節,
去哪些公司?(是本地小企業還是跨國大廠?)
平均起薪多少?(避開只寫“年薪6萬-12萬”的模糊表述)
國際生留加比例?(有的學校國際生回國率高達60%)
?? 實用工具,擇校自查清單
1. 匹配度,課程有沒有你想要的細分方向?(比如能源管理選阿爾伯塔,金融科技考慮多大)
2. 成本,算清學費+2年生活費,備好應急資金。
3. 身份規劃,畢業后的工簽政策(BC省、安省省提名是否對MBA有特殊通道?)
4. 實地體驗,參加學校線上開放日,觀察招生官是否敷衍。
? 學姐提醒,別踩“中國班”的雷
某些項目全班90%是中國人,英語沒練到,回國反而被質疑“水學歷”。提前查班級國籍比例,混校論壇看往屆學生吐槽。比如渥太華大學MBA班級規模小,國際生混合上課,體驗更接近本土環境。
寫這么多,就想說一句,選校就像找對象,合適比光環重要多了。下功夫查資料、問真人,比中介忽悠的“名校保錄”靠譜十倍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