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爾頓大學
Carleton University
卡爾頓大學MBA值不值?老學員掏心窩
"卡爾頓的MBA到底有沒有真材實料?"作為去年剛畢業的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掰開揉碎了聊聊真實體驗。先上結論,值不值要看你的需求,但有三點必須提前搞清楚。
第一,別光看QS排名。卡爾頓在加拿大本地就業市場認可度比國際排名更靠譜,特別是政府機構和科技公司。我同屆12個同學,有5個進了渥太華的政府項目部門,起薪基本在8-10萬加幣區間。但要注意,如果是想回國發展,可能不如多大、UBC這些招牌響亮。
第二,實踐項目是真刀真槍。我們當時做的咨詢項目直接對接本地企業,我組負責給Nordion公司做市場拓展方案,說一千,道一萬被采用了還能拿獎金。這種實戰機會比單純寫論文管用多了,現在面試時這份經歷還是我的加分項。
第三,學費賬得算明白。官網標價7萬加幣,但實際支出要多準備20%。比如必修的海外研習模塊,去德國那趟光差旅就多花了4000刀。不過學校提供的企業贊助機會也多,我室友就拿到過埃森哲的實習補貼,抵了半年生活費。
說到上課體驗,最讓我意外的是小班教學。我們核心課每班不超過25人,教授能記住每個人的研究領域。教戰略管理的Smith教授特別實在,經常拿自己當案例,"當年我在IBM犯過這個錯誤..."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,比照本宣科強多了。
現在說說槽點。首先是校友網絡集中在加拿大東部,想往西岸發展的話資源有限。其次是選修課更新速度,像數字貨幣管理這類新課去年才開,比多大晚了一年。不過新來的系主任是從麥吉爾挖來的,據說要加大課程改革力度。
給準備申請的朋友提個醒,今年新增了視頻面試環節,問題都很實操。我被問過"如果預算砍半怎么調整營銷方案",這種題光背理論肯定要栽。建議多看看加拿大商業新聞,學校特別看重實際應用能力。
要是讓我重新選一次還會來嗎?這么說吧,上周剛幫公司面了個新人,看到簡歷上卡爾頓MBA的標記,我直接給了二面機會——這就是校友圈最實在的價值。
卡爾頓MBA申請條件最新變動盤透
一、學術門檻有松動,但別高興太早
以前卡爾頓MBA對本科成績卡得比較嚴,GPA必須3.0以上。今年新政策里多了個“彈性通道”——如果本科GPA在2.7到3.0之間,但工作滿5年且有管理經驗,可以提交額外材料說明情況。不過要注意,這可不是放水!招生官私下透露,這類申請者需要提交兩份專業成果報告(比如主導過的項目復盤),還得找直屬上司寫推薦信,審核周期比常規申請多兩周。
二、工作經驗要求“玩花樣”
往年硬性規定的3年全職工作經驗,現在改成了“2年全職+1年相關領域實踐”。比如做過半年以上行業調研項目、創業試水或者大型活動策劃,都能算進實踐部分。有個細節特別有意思,兼職工作如果累計滿2000小時,也能按比例折算。不過要提供工資流水、雇主證明等五類材料,想鉆空子基本沒戲。
三、推薦信變成“雙軌制”
推薦人從原來的2封變成“1+1模式”——必須包含1位學術推薦人(比如大學教授)和1位職業推薦人(直屬上級或客戶)。如果畢業超過7年找不到學術推薦人,可以用行業大咖或合作方高管的推薦信替代,但得額外提交500字解釋說明。有個“上岸人”支招,找推薦人時最好選了解你具體項目的人,別光盯著頭銜大的領導。
四、文書題目大換血
今年的個人陳述題目從3選1改成了固定方向,“描述你利用有限資源達成目標的經歷”。字數限制從1000字壓縮到600字,但要求附上一頁圖表或數據可視化內容。很多同學看到這兒懵了——做PPT也算申請材料?其實招生辦的意思是展示邏輯梳理能力,哪怕手繪流程圖拍個照也行,重點是要有結構化的思維呈現。
五、面試環節新增“情景模擬”
通過初審的申請者會收到一個線上測試鏈接,20分鐘內要處理三件虛擬工作場景的突發事件。比如同時遇到客戶投訴、團隊內訌和預算超支,需要錄制視頻說明解決思路。有個小技巧,系統評分時會檢測眼神方向和語音停頓,練習時記得對著攝像頭說話,別光低頭念稿子。
六、語言成績有效期延長
受疫情影響,托福雅思成績有效期從2年放寬到3年,但接受家考成績的截止期到2024年6月。如果現在還沒考語言,建議優先選線下考試——去年有人反饋家考成績被隨機抽查復核,耽誤了申請進度。
學姐提醒大家,今年申請系統里多了個“材料自查清單”,提交前務必逐項打鉤確認。特別是改名過的同學,記得把學歷證明和身份證件的信息對齊,去年有8個申請者因為名字拼音不一致被退回材料。卡著截止日期交材料的習慣得改改了,新系統在截止前48小時會關閉材料補傳通道,可別因為少傳個文件錯過機會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布里斯托爾大學mba,引領未來職場新風潮(布里斯托爾大學mba的核心價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