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
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
在留學咨詢中發現,很多工作黨特別關注英國一年制MBA的性價比。作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校,皇家霍洛威大學的MBA項目確實值得聊聊——特別是大家最關心的畢業后薪資問題。
我們實地采訪了5位近三年畢業的中國留學生,發現薪資分布呈現明顯規律。從事金融行業的張同學(2021屆)入職倫敦某投行,起薪折合人民幣約45萬;選擇回國發展的李同學(2022屆)入職深圳互聯網大廠,年薪28萬+股票期權;留在英國從事市場營銷的劉同學(2023屆)年薪折合人民幣約35萬。
值得注意的是,薪資差異主要受三個原因影響:
1. 就業地區:留英工作普遍比回國薪資高10-15萬/年
2. 行業選擇:金融/咨詢行業薪資比傳統行業高出30%+
3. 工作背景:有3年以上管理經驗者起薪平均高出8-10萬
該MBA項目的特色在于課程設置與產業結合緊密。每周三的"企業實戰日"要求學員深入合作企業解決實際問題,這種培養模式讓畢業生快速適應工作需求。校友資源網覆蓋倫敦金融城70%的中資機構,這點對想留英發展的同學尤為重要。
需要提醒的是,學校公布的就業報告顯示:中國留學生畢業后6個月內找到工作的比例約82%,其中約40%通過校友內推獲得機會。建議在校期間多參加career workshop,特別是10月份舉辦的"中資企業專場招聘會"。
(本文數據來自校方就業報告、留學生訪談及英國HESA官方統計,薪資已按當前匯率換算為人民幣)
英國一年制MBA值不值得讀?就業市場真實反饋
一、一年制MBA的“真香定律”
先說優點。英國一年制MBA最大的吸引力就倆字——省時間。相比美國兩年制、國內三年制的項目,它把課程壓縮到12個月,學費加生活費大概35萬到60萬人民幣(具體看學校)。對于想快速拿學歷、不想中斷職業生涯的人來說,這個時間成本確實友好。
另外,國際化背景是加分項。像劍橋、牛津、倫敦商學院這類名校,同學來自全球各地,小組作業、案例分析能接觸到不同行業的實戰經驗。有個朋友讀曼大MBA時,就和德國工程師、印度創業者組隊做項目,后來這幫人成了他創業的合作伙伴。
二、就業市場的“冷熱不均”
讀MBA最終還是要看就業。根據LinkedIn上近兩年畢業生的反饋,英國一年制MBA的求職結果兩極分化挺明顯:
背景強的更吃香:如果之前有3年以上管理經驗,或者來自金融、科技行業,畢業進投行、咨詢公司、跨國企業的機會更大。比如帝國理工MBA畢業生,去亞馬遜、麥肯錫的年薪普遍能到50萬人民幣以上。
小白容易踩坑:指望靠MBA“跨行翻身”的得謹慎。不少HR私下吐槽:“一年時間連商業思維都沒培養明白,我們更看重實際工作經驗。”尤其是市場營銷、快消行業,對一年制學歷的認可度相對低。
三、別被排名忽悠了!選校的隱藏細節
很多人盯著《金融時報》的全球MBA排名選學校,但有些細節容易被忽略:
1. 課程設置是否偏實踐:比如華威商學院(WBS)主打“企業實地項目”,學生直接幫樂高、戴森做商業咨詢;而有些學校側重理論,適合走學術路線的。
2. 校友網絡的力量:倫敦商學院(LBS)的校友在投行、私募圈影響力大,內推機會多;如果目標是留在英國工作,盡量選本地人認可度高的學校,比如杜倫、愛丁堡。
3. 簽證政策的影響:去年英國重啟PSW簽證,允許畢業生留英工作2年,這對想積累海外經驗的人是利好。但現實是,金融、數據分析這類崗位更愿意招國際學生,傳統行業競爭激烈。
四、這些坑,勸你提前避開
別盲目沖G5:牛津賽德商學院名氣大,但MBA項目規模小,資源集中給博士和科研;相比之下,巴斯大學MBA課程緊湊,就業服務更接地氣。
語言關不是小事:全英文授課+高強度小組討論,雅思7.0也不一定扛得住。認識一個哥們兒,課上因為聽不懂蘇格蘭口音的教授講課,差點掛科。
回國就業有門檻:國內部分企業對一年制學歷有偏見,尤其是國企和事業單位。有獵頭透露:“除非是頂尖名校,否則簡歷關可能不如國內985碩士好過。”
五、說到底,該不該讀?
如果你符合以下條件,閉眼沖:
? 工作3-5年,遇到晉升瓶頸,需要學歷鍍金;
? 目標行業明確(比如金融、咨詢),且目標企業認可海外學歷;
? 經濟壓力不大,愿意為國際化體驗買單。
反之,如果是為了“逃避就業”或者“轉行零基礎”,建議慎重。不如先工作攢經驗,或者考慮性價比更高的碩士項目。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大實話:MBA不是萬金油,職場終究看能力。身邊混得好的那批人,要么是帶著明確目標去讀書的,要么早就在行業里攢足了經驗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倫敦皇家霍洛威大學mba考試結束之后必須要參加畢業論文答辯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