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美大學
Universidad Panamericana (UP)
收到不少私信都在問同一個問題:"像我這樣沒背景的上班族,掏20萬讀泛美大學MBA值當嗎?"作為接觸過上百個在職讀研案例的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點大實話。
先說說泛美大學MBA的基本情況。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入學不用考試,全程線上授課,學費分三年交清總共18-22萬。聽起來確實比國內聯考MBA省事,但要注意它的學位證上會標注"在線教育"字樣,這個在應聘國企、事業單位時可能會打折扣。
從我跟蹤的學員數據來看,這三類人讀完后普遍反饋值回票價:
1. 外企中層管理者(特別是需要開拓拉美市場的)
2. 家族企業接班人
3. 自由職業者需要鍍金接高端客戶
4. 已有碩士學歷想拿雙學位的人
但下面這四類朋友真的要三思:
① 指望靠它進體制內的:很多單位明確不認線上學位
② 工作不滿5年的職場新人:沒管理經驗學起來吃力
③ 想轉行跨界的:不如直接考專業碩士
④ 單純想混人脈的:線上課程互動有限
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學員跟我算過賬:他讀完第二年就拿下巴西兩個大客戶,直接把學費賺回來了。但另一個在國企的朋友,讀完發現單位根本不認這個學歷,現在腸子都悔青了。
別忘了要核實教學安排!去年有個學員報名后才發現必修課都在北京時間凌晨,要跟南美老師實時連線,對了只能放棄。建議先試聽兩周再做決定。
如果還是拿不定主意,教你個土方法:把學費數換算成你當地房價,比如20萬夠買10平米臥室,問問自己這個學位能不能幫你多掙10平米的錢。
工作五年后再讀MBA的真實體驗
【導語】去年夏天交完畢業論文那刻,我癱在辦公室椅子上長舒一口氣。這張遲來的學歷證書背后,是周末趕高鐵跨城上課的奔波,是凌晨改商業計劃書的咖啡漬,也是跟85后老板稱兄道弟的奇妙體驗。今天就跟研友們兒嘮嘮,工作五年的人讀MBA到底圖啥。
【為什么這時候讀】
當初報名的理由特別實在——公司有個儲備干部計劃卡碩士學歷。但真坐在教室里才發現,班上有開保時捷來上課的建材老板,有剛生完二胎的媽媽醫生,還有跟我一樣想升職的職場老油條。班主任說得好:"你們這屆平均年齡31.2歲,正是帶著問題來要答案的時候。"
【課本和現實的碰撞】
戰略管理課講SWOT分析,我們組直接拿隔壁桌一同事的火鍋店當案例。財務老師布置的作業是算自己公司現金流,我偷偷把領導的報表改了參數,發現按真實數據早就該裁員了。最絕的是市場營銷課,90后老師讓我們用直播帶貨模式改造傳統制造業,五十歲的王總當場注冊了抖音賬號。
【同學才是寶藏】
開學破冰那天互相遞名片,后來發現這堆人比課程值錢。上個月廠里要換設備,直接在同學群問有沒有資源,三個供應商報價當天就到。上周四組的老李還給我介紹了開發區領導,比找中介靠譜多了。現在班群里除了交作業,最多的就是"我家茶園新茶上市"、"誰認識兒科專家"這種硬核互助。
【工作和上課打架】
工作日加班到八點,周六早上七點就得趕高鐵去鄰省上課。有次項目驗收和期末考試撞車,在高鐵上左手改PPT右手刷題庫。最對不起的是老婆,懷孕產檢我缺席了三次,后來兒子出生取名都帶了個"商"字。要說沒打過退堂鼓是假的,但看著公司95后都開始讀在職研,中年人哪敢躺平。
【肉眼可見的變化】
以前跟車間主任扯皮能吵半小時,現在會先畫個流程圖再談;部門開會不再埋頭念稿,學著用老師教的"電梯演講"模板;最意外的是幫岳父打理五金店,居然用供應鏈管理知識把庫存壓低了40%。這些變化不是突然開竅,而是二十個周末的案例實操堆出來的。
【值不值看自己】
有人說MBA就是花錢買人脈,這話對一半。我們班確實有人全程打醬油,但更多人是真帶著十年職場困惑來找解藥的。記得有次私董會,五六個老總圍著我小主管的煩惱出主意,那種思維碰撞在酒桌飯局上根本遇不到。現在看這三年的學費,倒覺得像是給自己存了筆活期存款,指不定哪天哪個同學就給兌付了。
【寫在說一千,道一萬】
上周回校參加校友會,發現圖書館新添了我們那屆的合影。照片里三十多張笑臉,有人已經創業拿到融資,有人跳槽去了上市公司,還有像我這樣在原公司漲了兩級工資的。要說有什么遺憾,可能就是該早點來讀——三十歲后學的知識,真的比二十歲時扎得深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西蒙菲莎大學MBA揭秘,事業風生水起的不二之選!學校介紹、招生人數、學位類型揭秘,成功人生從這里開啟!
泛美大學MBA大揭秘,事業風生水起的不二之選!學校介紹、招錄情況、學位類型揭秘,成功之路從這里開啟!
拉普蘭塔理工大學MBA全面解讀留學選擇分析,招生人數大公開,面向人群曝光,學習方式深度解析,學位類型一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