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加哥大學
University of Chicago
【芝加哥MBA申請攻略】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MBA項目常年穩居全球前十,但很多申請者常因信息不全錯失良機。作為走訪過20+商學院的資深顧問,我個人覺得了三點核心要點:
一、硬門檻要達標
1. 學歷背景:接受專升本,但要求本科成績單均分85+(非211需88+)
2. 工作經歷:3年起,管理崗加分,創業經歷可抵1年經驗
3. 標化成績:GMAT 730+/GRE 328+,雅思7.5(單項不低于7)
二、隱性篩選規則
招生官親口透露:每年收到2000+申請,真正看推薦信的只有前300份。建議推薦人選擇直屬上司+行業大牛組合,推薦信要包含具體案例,切忌模板化。
三、學費省錢秘籍
2024年總費用突破$128,000(含食宿),但中國學生可申請三類獎學金:
1. 院長獎學金:GMAT750+自動入圍
2. 行業領袖獎:科技/金融從業者專屬
3. 校友推薦獎:需2位布斯校友聯名推薦
特別提醒:今年新增視頻文書環節,要求90秒英文自述。建議穿商務休閑裝錄制,背景要有書架或工作場景,切忌美顏濾鏡過重。
芝加哥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
芝加哥MBA畢業生真實就業去向:他們到底去哪兒了?
提到芝加哥MBA,很多人第一反應是“頂尖商學院”“高薪就業”。但具體到畢業生真實去向,網上信息要么太籠統,要么帶著濾鏡。今天咱們就拋開套路,用最實在的大白話聊聊:芝加哥MBA畢業的人,最后都去了哪些行業、哪些公司?
一、就業方向:錢多、穩定、機會大的行業是主流
芝加哥MBA畢業生的選擇,基本圍繞“高回報”和“穩發展”兩個關鍵詞。
1. 金融行業仍是“大戶”
投行、私募、對沖基金——這老三樣占了大頭。比如摩根大通、高盛這類頂級投行,每年都會從芝加哥商學院挖人。尤其是芝加哥本身金融底蘊深厚,很多教授有華爾街背景,課程里公司金融、投資分析這些硬核內容,直接和實際工作掛鉤。
2. 科技公司后來居上
亞馬遜、谷歌、微軟這幾年成了新寵。尤其是科技公司的戰略崗、產品管理崗,特別青睞有商業分析能力的MBA。有個校友分享過:“去硅谷的工資不比華爾街低,而且不用天天熬夜趕報表。”
3. 咨詢行業穩坐“鐵飯碗”
McKinsey、BCG、Bain這三家幾乎每年包攬近三成畢業生。芝加哥的案例教學法和數據分析課,和咨詢行業的需求完美契合。很多人甚至開玩笑說:“上課寫案例,畢業寫PPT,無縫銜接。”
二、具體公司:名字你可能都聽過
別以為頂級公司只招哈佛、斯坦福的人,芝加哥MBA的校友網一點不虛。
金融領域:除了前面提到的投行,像黑石、凱雷這些私募巨頭,芝加哥畢業生占比很高。有個2021屆的學生去了黑石,起薪加獎金直接沖到了25萬美元。
科技大廠:除了FAANG(臉書、蘋果等),不少人也去了Uber、Airbnb這類新興公司。有個學姐在亞馬遜管物流戰略,她說:“MBA教的供應鏈模型,開會時真能鎮住技術出身的同事?!?
傳統企業:寶潔、可口可樂這些老牌公司也沒被落下。尤其是市場部和全球戰略部,喜歡招有商業思維又能落地執行的人。
三、薪資水平:別光看平均數
學校公布的就業報告里,平均年薪大概在15萬-18萬美元(含獎金)。但實際差距挺大:
投行和私募:第一年總收入普遍20萬美元起步,但代價是每周工作80小時以上。
科技公司:基本工資約14萬-16萬美元,股票獎勵占大頭,有人入職拿了10萬股期權。
咨詢行業:麥肯錫給MBA的起薪約17萬美元,每年漲10%-15%,但出差頻率高到“行李箱長在手上”。
有個畢業生大實話:“工資高是真的,但稅后扣完紐約、舊金山的房租,也就勉強算個中產?!?
四、地理位置:扎堆大城市,但不僅限于美國
80%的人畢業后直奔三個地方:紐約、舊金山、芝加哥本地。不過這幾年也有新趨勢:
西雅圖:亞馬遜總部帶火了一波,不少同學拖家帶口過去,圖個“工資不低、房價比灣區友好”。
亞洲機會增多:新加坡、香港的投行和科技公司分部,近幾年擴招明顯。有個越南籍校友去了高盛新加坡,專做東南亞市場,他說:“同樣的職位,亞洲給的package比美國更劃算。”
五、校友網絡:關鍵時候真管用
芝加哥商學院的校友有個特點——抱團。比如你想進科技行業,LinkedIn上搜“Chicago Booth+Amazon”,能跳出一堆人主動幫你內推。有個在讀學生說:“面試時發現面試官是校友,當場聊了五分鐘課堂段子,隔天就收到offer。”
最后說句實在的,讀芝加哥MBA的人,很少單純為了“學歷鍍金”。這里的人目標明確:要么轉行去高薪領域,要么在原行業加速晉升。至于到底選哪條路,還是那句話——“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,從來不會虧”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
芝加哥洛約拉大學MBA專業爆料,申請經驗,費用實拍,必修課程大公開
西蒙菲莎大學mba教育特色與申請門檻,留學費用和實用性綜合評估
泰國國立法政大學mba,教育特色與申請門檻,留學費用和精英吸引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