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斯特里赫特大學
Maastricht University
不少朋友問我,"聽說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MBA要30萬?這錢花得到底值不值?"作為去年剛畢業的校友,今天就跟研友們兒掏心窩子聊聊真實情況。
首先得說課程安排確實硬核。我們那屆60%課程要小組作業,每周雷打不動40頁英文文獻閱讀。有個做建材生意的同學,前三個月瘦了8斤,但他說,"比應酬客戶管用,現在看財務報表眼都不花了。"
費用方面,官方標價28.8萬,加上往返機票和生活費,確實要準備35萬左右。不過學校有個隱藏福利——可以申請企業合作項目抵扣部分學費。我們班有個醫療器械公司的副總,帶著公司真實案例做課題,對了省了6萬學費。
說到含金量,最直觀的是校友資源。我們這屆128人,40%是外企中層,30%自己開公司。上個月剛成立的校友會,三天就對接成3個合作項目。有個做跨境電商的同學,直接在校友群里找到了荷蘭的倉儲合作伙伴。
不過要提醒的是,這個項目真不適合混文憑的人。去年有5個同學中途退學,都是工作太忙跟不上的。建議想報名的做好兩點準備,1.每天至少保證2小時學習時間 2.提前練好英語presentation能力。
要說最意外的收獲,是他們的實戰模擬課。有次供應鏈管理課上,老師直接把宜家的真實訂單數據拿來讓我們優化,那堂課結束后,我們組方案被教授推薦給了合作企業。
這30萬花得值不值要看個人需求。如果是想拓展國際視野、積累實戰資源,確實物有所值。但要是單純為了學歷鍍金,可能性價比不如國內項目。
馬斯特里赫特MBA畢業生就業去向調查
一、馬斯特里赫特MBA到底有啥不一樣?
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MBA項目,在歐洲不算最出名,但特點很實在,小班授課、國際化比例高、多多動手。班里學生通常來自20多個國家,課堂討論就像“迷你聯合國”。教授不愛照本宣科,經常帶著學生跑企業做項目,從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公司到埃因霍溫的科技園區,實操機會多。這種接地氣的風格,直接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方向。
二、畢業生的三大主力行業
翻完近五年的就業報告,發現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,
1. 科技與創新,約35%的人進了跨國科技公司,比如荷蘭本地的ASML(光刻機巨頭)、飛利浦,也有去德國SAP、美國亞馬遜的。有個2021屆校友甚至自己拉團隊在埃因霍溫搞起了AI醫療初創,去年拿了200萬歐元風投。
2. 可持續能源,荷蘭人搞環保是認真的,殼牌、達孚這類能源企業常年招MBA。不少畢業生專攻碳中和方向,有哥們兒甚至轉行去非洲搞太陽能電站,說是“比坐在辦公室帶勁”。
3. 咨詢與金融服務,傳統的MBA大戶,不過馬大的學生更傾向中小型精品咨詢公司。一位在鹿特丹工作的學姐說,“大廠流程太僵化,小公司反而能快速接觸核心項目。”
三、回國還是留在歐洲?七三開
約70%的畢業生選擇先在歐洲積累經驗。荷蘭的“找工作簽證”(Zoekjaar)幫了大忙——畢業能無條件留一年找工作。不少人靠這個跳板進了德法企業,尤其是汽車和工業領域。
剩下30%回國的,主要扎堆長三角、珠三角。有個2020年畢業的老兄,回國后沒進大廠,反而在義烏做跨境電商,專攻歐洲小眾品牌代理,去年營業額沖到了8000萬。他說,“馬大讀書時攢的歐洲供應商資源,現在全用上了。”
四、薪資到底漲沒漲?
根據校友匿名調查,
入學前平均年薪,€45,000(約35萬人民幣)
畢業第一年平均年薪,€68,000(約53萬人民幣)
五年后平均年薪,€110,000(約86萬人民幣)
不過也有例外——有位姐姐畢業后跑去摩洛哥開民宿,頭兩年虧得底朝天,第三年碰上網紅打卡熱,現在月入5萬歐元。她笑著說,“MBA教的成本控制模型,算客房定價時居然派上用場了。”
五、校友們的大實話
“別指望讀個MBA就能脫胎換骨。”2018屆的Peter現在柏林帶團隊,他說關鍵是用好學校資源,“教授手里有行業人脈,同學里可能藏著未來合伙人。我們班有個巴西同學,現在是我公司南美市場的總代理。”
還有人吐槽,“班上40%的人中途改過職業方向,我原本做會計,現在管供應鏈——課堂案例里踩過的坑,比上班三年學的還實在。”
所以,馬斯特里赫特MBA的性價比如何?看數據,找工作確實不愁;看實際發展,有人走陽關道,也有人闖獨木橋。但有一點挺一致,在這地方待過的人,普遍敢折騰——畢竟天天和20多個國家的人吵架(討論作業),想不練出點本事都難。
(注,文中涉及企業名稱僅為舉例,無商業合作關聯;薪資數據為校友調研平均值,個案可能存在差異。)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