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敦政治經濟學院
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(LSE)
三年找我咨詢LSE MBA的學員中,每10個人就有3個中途放棄申請。不是他們不夠優秀,而是很多人壓根沒搞懂這個"英國商科天花板"的特殊玩法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聊聊,倫敦政經這個讓全球精英又愛又恨的MBA到底藏著哪些門道。
先看一組硬核數據:2023年LSE MBA班級平均年齡28歲,工作年限5年起步,國際學生占比91%。注意這個"國際學生"可不包括英國本地人,也就是說整個班可能就1-2個英國土著。這樣的環境對想拓展全球人脈的職場人來說,簡直就是社交天堂。但你要是英語口語不過關,小組討論時可能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。
課程設置絕對是個"甜蜜的負擔"。必修課里那門"戰略管理實踐",每周要啃完300頁全英文案例不說,還得給跨國企業做真實咨詢方案。去年有個華為出來的學員,硬是把自己逼得三個月瘦了15斤。但熬過來的都承認,這種魔鬼訓練讓他們的商業嗅覺敏銳了不止一個檔次。
重點說說大家最關心的錢的問題?,F在讀下來總花費直逼50萬人民幣,這還不算在倫敦的生活開銷。但有個蹊蹺現象:金融背景的畢業生起薪基本能到8萬英鎊,而文科轉行的可能要打七折。所以建議純文科背景的朋友,最好先修個商業分析類的證書再來申請。
申請時最容易踩的三大坑:
1. 推薦信找錯人:比起title大的教授,招生官更看重直屬領導的真實評價
2. PS寫成流水賬:必須突出三個具體場景下的決策影響
3. 視頻面試犯潔癖:他們反而喜歡有點小表情的生動表現
去年幫學員改材料時發現個秘密武器——LSE有個隱藏的"跨學科創新項目",允許MBA學生選修哲學系或傳媒系的課。這可是建立差異化學術背景的大殺器,知道這個的人申請成功率能高30%。
LSE MBA申請材料準備清單:這五個細節最要命
1. 推薦信:找“大牛”不如找“熟人”
很多人以為推薦人的頭銜越大越好,比如非得找個CEO或知名教授。但LSE的招生官更在意推薦人是否真正了解你。
舉個例子:如果你在創業公司工作,直屬上司可能比掛名董事更能說清你的領導力和抗壓能力。推薦信里需要具體案例,比如“他在項目危機中提出XX方案,帶動團隊超額完成目標”,而不是泛泛的“工作認真”。
怎么做:提前和推薦人溝通,提供3-5個你的關鍵成就和細節,幫他們“有料可寫”。
2. 職業規劃:別把“夢想”寫成“空想”
LSE特別喜歡目標明確的學生,但不少人在文書里寫“希望通過MBA進入投行/咨詢”就沒了下文。招生官想看到的是:你如何利用LSE的資源實現目標。
比如:“我計劃通過LSE的‘金融實驗室’實踐跨境并購案例,結合亞太地區的經濟課程,未來幫助中國企業拓展東南亞市場?!边@種表述既有方向,又和學校優勢掛鉤。
雷區:避免說“提升管理能力”這種空話,要具體到行業、職能甚至短期/長期目標。
3. 個人陳述:故事比簡歷更重要
簡歷已經列明了你的經歷,個人陳述需要展現“你為何獨特”。比如同樣做市場營銷,有人寫“策劃過10場活動”,而有人寫“通過分析用戶熬夜習慣,把產品凌晨銷量提高了200%”。
技巧:用“背景-沖突-解決-成果”的結構講故事。比如:“負責某虧損產品線時,發現用戶定位偏差(沖突),重新設計定價策略并聯合線下渠道試點(行動),3個月內扭虧為盈(結果)。”
4. 成績單:小心“隱藏扣分項”
如果你本科成績有掛科或低分課程,一定要主動解釋!LSE對學術能力很看重,但更在意你是否有反思和進步。
比如某門數學課60分,可以在附加說明里寫:“大一時未適應英語教學,但通過課后補習,在后續的統計課程中均分達到85?!蓖瑫r附上GMAT數學高分佐證。
注意:不要隱瞞成績,LSE會要求官方認證成績單,造假直接出局。
5. 面試準備:練“松弛感”比背答案有用
LSE面試喜歡追問細節,比如:“你說自己喜歡創新,那如果團隊反對你的方案怎么辦?”這時候切忌背模板,要結合真實經歷回答。
實戰建議:
用STAR法則(情境-任務-行動-結果)整理5個核心經歷;
模擬面試時,讓朋友隨機追問“為什么?”“如果重來你會怎么做?”;
對LSE的新聞或課程更新有所了解,比如提到他們新開的數字經濟課程,會讓考官覺得你做足了功課。
親情提示一句:所有材料提交前,至少找兩個人幫你檢查。一個是英語好的,盯語法和流暢度;另一個是熟悉MBA申請的,看內容是否踩準LSE的偏好。尤其是推薦信的簽名、成績單的翻譯件這些“小地方”,一旦出錯可能直接耽誤申請進度。
搞定了這五個細節,你的材料離成功就更近一步了。剩下的,就交給努力和運氣吧!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