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陽大學
Hanyang University
漢陽大學MBA的具體要求,作為一個去年剛拿到offer的老學長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窩子說說那些官網不會明說的細節。我整理了五個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點,準備申請的朋友建議拿小本本記好。
第一關:工作證明不是蓋章就行
很多中介只會告訴你需要3年工作經驗,但實際操作中招生辦會重點核查工作證明的簽發人信息。去年有個朋友找前公司開的證明,結果因為聯系人離職導致核實失敗。建議最好用現任公司證明,聯系人填HR負責人最穩妥。
第二關:推薦信里的隱藏加分項
別以為隨便找領導簽個字就完事了,推薦人最好是和漢陽大學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高管。比如三星、現代這些韓國大廠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,他們的推薦信能直接放進優先審核通道。
第三關:語言成績的"有效期圈套"
官方說接受兩年內的TOPIK或雅思成績,但實際以材料截止日倒推24個月計算。比如今年9月批次截止,2022年10月考的成績就過期了。建議提前三個月重考最保險。
第四關:文書要避開這三個雷區
招生官透露最常見的扣分點:①過分強調薪資提升 ②對韓國市場認知偏差 ③職業規劃不具體。建議多結合中韓合作案例,比如新能源車企的跨國管理經驗。
第五關:面試時的地域加分技巧
首爾校區和ERICA校區錄取標準其實不同。首爾校區偏愛有國際項目經驗者,ERICA校區則看重制造業背景。面試時主動提到對應校區的特色實驗室,能直接加分。
對了說個重要變化:2024年開始,全日制項目新增了AI基礎能力測試,不過別慌,主要考Excel數據分析和基礎編程思維。官網有模擬題庫,提前兩周突擊完全夠用。
漢陽大學MBA畢業校友就業去向統計
說到MBA,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“升職加薪”“進大公司”。那漢陽大學的MBA畢業生到底混得怎么樣?咱們不吹不黑,直接上干貨,看看他們的真實就業情況。
一、進大企業是主流
翻翻漢陽大學公布的就業數據會發現,每屆約35%的MBA畢業生會進入三星、LG、現代這些本土巨頭。尤其是金融和科技板塊最吃香——比如三星證券的投行部、LG新能源的戰略崗,幾乎每年都會定向招人。去年有個校友分享,他們班20多人面試三星,對了7人拿到Offer,關鍵優勢就是MBA期間的企業合作項目直接對接了部門主管。
二、中小企業的“潛力股”
別看大企業風光,其實有近四成畢業生選了中小型公司。韓國這兩年流行“隱形冠軍企業”,比如做半導體材料的圓益集團、生物醫藥的Celltrion,這些公司給MBA開出的待遇不比大廠差,還給股權激勵。有個2019屆的學長現在在首爾一家AI初創公司當COO,他說:“在小公司能直接參與決策,MBA學的戰略模型立馬就能用上。”
三、自己當老板的越來越多
特別有意思的是,漢陽大學MBA校友里創業的比例連漲三年,去年達到18%。學校附近的“板橋科技谷”里,隨處可見校友開的公司:有做跨境電商物流的,有搞元宇宙內容開發的,甚至還有人把韓式炸雞連鎖店開到東南亞。學校也支持創業,比如提供免費辦公場地、對接政府補貼,有個2020年的畢業生靠學校推薦的低息貸款,硬是把一個五人小團隊做成了年入50億韓元的App公司。
四、往海外跑的也不少
如果你以為他們只在韓國找工作就錯了。差不多每10個畢業生里就有1個拿到海外offer,尤其是中國和越南最熱門。比如深圳的騰訊、杭州的阿里巴巴,每年校招季都會來漢陽大學搞專場說明會。去年有個學姐被越南胡志明市的Vingroup集團挖走,年薪直接翻倍,她說:“東南亞市場現在就像20年前的韓國,滿地都是機會。”
五、校友圈才是隱藏資源
要說漢陽大學MBA最大的優勢,絕對是校友人脈。光是首爾金融圈就有200多位校友互相推薦機會,定期組織的行業飯局上,經常能看到投行總監帶著學弟學妹見客戶。去年一家本土PE公司招人,HR直接打電話給教授要推薦名單,對了錄取的3個人全是漢陽MBA出身。
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來,前幾天遇到個在讀的MBA學生,他說全班同學最常討論的不是課本知識,而是怎么用學校資源鏈接到合適的公司——畢竟在韓國職場,有時候一封校友的推薦信比簡歷管用十倍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