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利桑那州立大學
Arizona State University
前兩天跟老同學喝酒,他突然問我:"聽說你讀的那個美國MBA花了大幾十萬,現在工資漲了多少哈?"我一聽這話差點沒把啤酒噴出來。今天咱就嘮嘮這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MBA,到底是不是花錢買文憑的水貨項目。
先說最實在的——錢的事兒。這個項目三年下來總費用大概在70-85萬人民幣,注意這是全包價,學費、住宿、保險都算進去了。跟哈佛那種動輒百萬的項目比確實便宜,但你要是跟國內在職MBA比,價格又翻了個跟頭。不過人家有個隱藏福利,疫情期間搞的線上+線下混合模式現在還在繼續,能省下不少機票錢。
課程設置挺有意思,周一到周四晚上6-9點上課,周末還能喘口氣。教授都是實戰派,我當時的戰略課老師就是給沃爾瑪做過咨詢的大牛。最讓我意外的是小組作業,10個人里能有6個不同國家的同學,墨西哥小哥的市場分析角度完全刷新我的認知。
就業方面,學校給的官方數據是畢業6個月內85%找到工作。不過說實話,中國學生想留美工作還是得看個人本事。我同屆的5個中國同學,2個進了亞馬遜中國分部,1個回國創業做跨境電商,剩下倆通過學校推薦去了迪拜的中資企業。學校招聘會上常來的有Intel、波音這些大廠,兩年新能源車企也開始露面。
要說最值錢的部分,還得是校友網。上周我去深圳出差,隨便在校友群喊了句,立馬有三個師兄約飯。其中一個做芯片的大哥直接給我介紹了兩個客戶資源。這種圈子資源,真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。
說一千,道一萬給句大實話:要是沖著快速升職加薪來的,建議先看看自己公司認不認海外學歷;如果是想拓展國際視野,家里又不差錢的,這個項目能給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。我當年就是看中它全美排名前30的商科實力,還有鳳凰城那邊華人少,逼著自己練英語的環境。
美國非名校MBA畢業的真實就業現狀
一、找工作靠“主動”不靠“牌子”
美國非名校MBA項目數量多,學生背景差異大。沒有名校光環加持,找工作基本靠“主動出擊”。LinkedIn上瘋狂勾搭校友、每周參加行業聚會、甚至直接給公司HR發郵件自薦……這些都是常態。一位在俄亥俄州某公立大學讀完MBA的朋友說:“課堂上學的東西最多占30%,剩下的70%靠自己在校外社交和實習攢經驗。”
數據顯示,非名校MBA畢業生中,約60%的人通過校友推薦或實習轉正獲得第一份工作。學校Career Office(職業中心)的作用有限,往往只能提供基礎簡歷修改服務,真正的好機會還得自己挖。
二、就業方向“接地氣”
和名校生扎堆金融、咨詢不同,非名校MBA畢業生更多流向中小型企業、本地公司或特定行業。比如:
制造業:供應鏈管理、運營崗位
醫療健康:醫院行政管理、醫療設備公司市場部
科技公司:非技術崗如產品運營、客戶成功經理
自主創業:利用MBA期間積累的人脈資源開餐廳、做跨境電商
一位在德州讀MBA的畢業生分享:“我們班30個人,對了只有2個去了亞馬遜做運營,其他人有的接手家族生意,有的進了本地連鎖超市做區域經理。起薪大概6萬-8萬美元,比不上東海岸的大佬,但在當地過得挺舒服。”
三、薪資差距比你想的?。ǖ_實存在)
根據GMAC(管理專業研究生入學委員會)統計,非名校MBA畢業生起薪中位數約為7.5萬美元,而頂尖名校平均超過12萬美元。不過,這差距會隨著工作年限縮小——到畢業5年后,非名校生的薪資漲幅往往更快,尤其是在行業垂直領域深耕的人。
比如在能源行業,休斯頓大學MBA畢業的從業者,5年后年薪普遍達到15萬-20萬美元;而在硅谷做科技公司產品經理的非名校畢業生,靠跳槽也能把薪資拉到同崗位平均水平。
四、“地理位置”比學校排名更重要
非名校MBA有個隱藏優勢:本地化資源。比如:
佛羅里達州的學校更容易對接旅游、地產公司
田納西州的MBA項目常與汽車制造業合作
加州州立大學分校的學生能蹭硅谷小公司的實習機會
很多中小企業更愿意雇傭“知根知底”的本地畢業生,反而對常春藤精英沒那么大興趣?!肮揪驮趯W校旁邊,老板可能還是校友,面試都不用穿正裝?!币晃辉诿苄莨ぷ鞯腗BA畢業生笑著說。
五、回國就業的“錯位競爭”
部分留學生會選擇畢業后回國,這時候反而能打個“信息差”。國內HR對美國大學的具體排名并不完全熟悉,除非是絕對頂尖名校,其他學校在他們眼里差別不大。這時候,簡歷上“美國MBA”的頭銜加上流利的英語,往往能幫助應聘者在外企、跨境電商或教育行業找到不錯的工作,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崗位競爭較小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國內企業對“實戰經驗”越來越看重。如果只有課堂項目沒有實習,可能會被質疑“紙上談兵”。
對了的真心話
讀非名校MBA值不值?關鍵看兩點:
1. 別指望靠學歷逆天改命:它更像職場加速器,不是救命稻草。
2. 把自己當“個體戶”經營:課業之余,攢人脈、考證書(比如PMP、CFA一級)、做副業,比死磕GPA有用得多。
如果已經決定要走這條路,提前研究目標行業的就業趨勢,多和往屆校友聊聊天。有時候,某個冷門教授手里的一條內推信息,可能比投100份簡歷更管用。
推薦簡章和相關文章